员工风采
首页 » 员工天地 » 员工风采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扶智”再“扶治”
发布时间:2015-12-11     作者:游客*       来源:      分享到: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问题发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还曾说“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暖暖牵挂,一直以爱民亲民富民的博大情怀实践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常言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大多数困难群众在面对生活时,都心存一定的挫败感和自卑感。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扶贫攻坚,应做实做足“扶志”“扶智”再“扶治”三门功课。
精准扶贫精在“扶志”扫穷气。扶贫先扶志。这对于切实抓好扶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在扶贫过程中难免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依赖意识和懒惰思想,年年扶贫年年贫,刚刚脱贫又返贫,有的甚至越扶越贫,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扶志”扫穷气。
“给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农村扶贫工作中, “支村两委”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倘若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再扶,也是白搭。笔者曾听说,有的农民一拿到政府发放的种子肥料等现金补助款,总是“赶场买瓶小酒喝,然后回家把牌摸”。甚至个别村干部将扶贫补贴款用作“打牌赌博”也并非传说。由此可见,扶贫不扶志,等于“瞎子害眼——没治”。只有加强教育引导,才能由“被脱贫”向“我脱贫”转变,实现“人穷志不穷”的“穷则思变”。
精准扶贫准在“扶智”医穷病。医穷必医愚,医愚是根本。贫困表面上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乏,信心与斗志的缺乏。给钱送物、搭桥修路,基建式扶贫见效虽快,但没有贫困主体的积极参与互动,如同无本之木,难以为继。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从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入手,坚持扶贫与开发并举,输血与造血并重,重点要放在扶智上,要加快智力开发,激活自身造血功能,以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
农民的智力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授之以渔”就在于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脱贫能力的新型知识化农民。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社会化综合服务,这样才能增强农民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主导权、话语权,减少他们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盲目性,使之真正适应现代农业的潮流。
从某种程度上讲,扶智是要中之要,政府和社会送再多的物资扶贫,搞再多的产业扶贫,倘若缺乏扶智,过不了几天又会重返贫困线。只有扶智,才是长远稳定的扶贫脱贫的精准之道。
精准扶贫重在“扶治”挖穷根。当前,扶贫工作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在精准扶贫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树立正确的扶贫观,缺乏扶贫要治贫的意识。往往只求表面光鲜和短期效应,搞一蹴而就或“数字化”脱贫,因而在扶贫措施上多以扶助为主、以“数字化”为重。其实,精准扶贫的要义就在于精准治贫,治贫是扶的根本和落脚点。
治理贫困,贵在驻村住户,访贫问计,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真正找准贫困的根源在哪?分析天时地利人和,欠缺的是哪一条?治贫脱贫的现实性、可行性、可能性有哪些?把这些情况摸清摸透了,就该大胆地开出治贫挖根的药方子,架设铺垫治贫脱贫的新路子。公司的扶贫点——地处湘西的永顺县洗壁村,有的贫困户基本属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公司主要领导对于精准扶贫高度重视,多次深入洗壁村,走村串户,共商脱贫之策,已略显成效。笔者以为最根本之策莫过于“扶脑子”、“扶下一代”、“扶方法”,着眼于当地实际,以开启青少年文化教育为先导,置换脱贫致富的新土壤;以产业为支撑,走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子,方可彻底挖断穷根,告别贫穷。

(大唐石门发电公司 张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