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文苑
首页 » 员工天地 » 华中文苑
散文|读《周恩来传》----傅霞
发布时间:2020-11-09     作者:xqf       来源:      分享到:

  现在的业余生活里,阅读各类感兴趣的书籍和呼吸一般反复进行着。尤其在这个注定了的2020年,它独一无二的非同寻常让我更加坚定的选择“自我封闭式”随时随地的阅读。

  在父辈人眼里,一个中国领袖人物是不可随意在公共场合评价和议论,当《周恩来传》还未到手时,想着这一类的领袖人物传记,莫不过就是以往模式的歌功颂德罢了。可这是一本由外国人撰写的周恩来传,作者本身的文化生活背景,看待中国和国人领袖的角度立场与我们是截然不同的,而正因为这一点吸引我更想认真去读这本书。

  不清楚是出于传统的妇人之仁或是个人智商修为极度有限,书中的政治方向类叙述让我不敏感也没兴趣,以两个孩子母亲角度看外国人眼中的周恩来,总理儿时那非同常人的动荡起伏的经历和社会大环境对他产生的深刻长远的影响留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周恩来还是几个月大的时候,便被过继给了叔父,而后的生活屡遭不幸。被收养后不久,继父变过世了,那时才一岁的周恩来由守寡的养母带大,而正是这个养母的自信和高度智慧以及社会良知,在后续周恩来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而在周恩来的性格发展过程中,另一个起作用的妇女则是周家大院的奶妈,常常告诉周恩来当时的农民过着艰苦的生活,她还详细讲述五十年前太平军起义,惩处贪官污吏、劫富济贫的故事。

  每每读到周恩来儿时命运多舛时,那三个女性:生母、继母、奶妈因个性不同产生的所作所为对周恩来后来的影响,让我这个中年老母亲不得不自我反思——我现在应该有哪些需要改变?应该怎样科学的养育两个孩子?如何正确理性智慧的陪伴孩子们长大成人?

  或许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本能,作者以完全不被我熟知的身份背景去看待并描写的这个周恩来,却给我一种更客观更立体而且更真实的呈现。

  随着书中文字篇章的深入展开,悄悄的,现实生活在不由自主的引导我去了解曾经的我和孩子们以及那段岁月里的所有遇见。当周恩来六岁时,生母突然的时来运转的三年让他有幸进入了外祖父留下来的巨大藏书室。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周恩来在12岁那年,1910年春天,进入小学正式读书并开始接触到各种进步思想,在校三年,周恩来的书法和国文都是班上最优秀的,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周恩来似乎确定知道自己想学点什么以及为什么而学,他在家坚持广泛阅读历史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以及诗词,一次,校长问学生们为什么要学习,只有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入大学填写出生日一栏时写道:民国成立之前的第十三年——一个令勤劳的中国人民渴望已久的共和国。那个年代虽然离我们太过遥远,平时唯有从曾经的历史泡泡剧或历史书上稍稍了解一点碎片影像,也许个人情绪会随之微微摇摆,当片尾曲开始播放,当下的个人职责和使命感又迅速重新回到我们的躯壳之中。

  2020的国庆中秋喜逢同一天,在经历新冠病毒长期肆虐的“自我封锁”后,邻居巧云老师和孩子邀约一同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结束回家后,问题多多的二宝若有所思的问我,妈妈,电影中马亮叔叔为什么要欺骗他老婆呢?我解释到,因为马亮叔叔虽然考上了俄罗斯列宾学院,可以去学绘画,可其实马亮叔叔内心更想参加家乡的扶贫建设工作,因为,他知道,国家更加需要他,所以,他不得不暂时欺骗他老婆。

  尽管观影的其他人常常是在捧腹大笑,不是兴奋的踢了我的座椅后背,就是旁若无人的有说有笑,可电影中的好几处情节依旧让我泪目——没有祖国的强大,哪有家乡的繁荣,哪有家庭的幸福平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发自周恩来肺腑的呐喊,放至今日依然如此响亮并震撼我的心脏,让我更清醒和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