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文苑
首页 » 员工天地 » 华中文苑
一次最好的遇见
发布时间:2015-11-11     作者:xqf       来源:      分享到:

持续一段时间的秋高气爽,今日总算是有了些秋的萧瑟。我的心情也随着天气的变化,从雀跃的和风丽日里回归了沉寂。

内心平静的时候,书是最好的陪伴。

手边的一摞书,厚的厚,薄的薄。翻得较多的,还是那本席慕蓉的散文《前尘、昨夜、此刻》。之前对于席慕蓉知之甚少,只知道她是画家亦是诗人,最喜欢她写的那篇《一棵开花的树》。曾在年少时带着懵懂的情愫反复吟诵,虽然作者的初衷只是写给大自然的情诗,可是与许多的读者一样,我更愿意把它解读成对爱情的期许与执着。在佛前跪求500年,只是为了“作一棵开花的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等待你经过时的驻足,结一段前世的尘缘。这诗醉了我一季的青春。

那天,在书店发现这本散文并最终将它买下,完全是因为记忆深处的这首诗以及好友对席慕蓉的极力推崇。生命中最好的遇见,便是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在适当的时候,恰巧你也在这里。这样的遇见,可以是一个人,一段情,一处景,亦或是一本书。

我很庆幸遇见这本书时,我已经历过恋爱、结婚、生子,已狠狠地在生命中画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时候,我的生命不再只是单薄的个体,它的厚度在各种酸甜苦辣中增长,生活之于我,也已不再只是别人言语中的仰望惴测,而是有了自己的原则和坚持。于是,这样的遇见才有了更多的共鸣和默契。

其实,这本散文集更像是作者的日记。跨越几十年,从小时候的逃难写到老年的寻根。记录着她的成长,她的感悟,她的纠结,也在侧面隐射着社会局势、政治背景的变化。本书分作了三辑:前尘、昨夜、此刻。按时间的脉落,徐徐前行。一篇篇翻过,你可以看到作者年时的娇憨、痴嗔;青年时的敏感、柔情;中年时的成熟、理性;老年时对故乡的眷念情深。

作者抛开画家、诗人、散文家的头衔,其原本的身份也非常尊贵,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她的身份也极其敏感,这点在她对蒙古的深情文字中能隐隐察觉到回避的压抑。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却还是第一辑:前尘。那一卷,没有显赫身世的追根溯源,只有平淡生活的息息共鸣。

一次花开,一抹月光,一份感动,一丝眷念,在她的文字里绵延绽放,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没有循循善诱的道理,也没有泪眼焦灼的煽情,她只是将生活中眼之所见,心之所感细细收集,汇成默默温情划落笔尖,滴在你我心上,泛起阵阵涟漪。

“一九八八年的夏天,我一个人在印尼的峇里岛上,静静守候了一朵荷的成长。”她一个人跑到那么远的岛上,整整一个夏天,只为画一朵荷。这样荒谬奢侈的事,连模仿都不能想像。而引我共鸣的,却是作者心目中那份对美的期待。因为同样一份对美的执着,我也曾干过看似矫情的事。在雨中,我端着相机撑着伞,蹲在树下。一边小心地护着镜头不被雨水沾到,一边耐心等待着雨水顺着叶脉凝成水珠挂在叶尖,只为捕捉水珠滴落时的那份饱满和晶莹,想用镜头记录下盈盈水光里倒映的世界。

那夜,她在一方如水的月光中醒来,恰见昙花正开到极致。她用双手轻轻合抱其中的一朵,在那轻柔润洁的花朵里,感受到一种狂野的力量,一种不顾一切要向外绽放的力量,她这样写着“明明知道只有一夜的生命,明明知道千里方圆都没有人烟,明明知道无论花开花落都只是一场寂寞的演出,却仍然愿意倾尽全力来演好这一生。”“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于花、于虫还是于人,在时间的洪流里,不过都只是短暂的一束。年轻时总觉得要有那么一次拼力的绽放才不枉费了一世,现在却慢慢理解了“生命对于她,应该只是一条平静的河流,带着许多琐碎的爱恋与牵绊,缓缓流过,如此而已。”

她说:“下次如果再带你们一起出来玩,妈妈就是猪!”这是她在结婚纪念日那天,带两个孩子一起去日月潭玩过后,回来放下的狠话。我轻笑了起来,原来不管你在外面有多么尊贵的社会地位,当你做回母亲时,都会有被孩子惹得抓狂的时候。想起自己被孩子的无理取闹折磨得歇斯底理的疯狂模样,再看到这段话,很有一种找到同志的共鸣感。似乎每一个做母亲的女人,都有过从淑女到悍妇的成长经历。有趣的是,前一刻你可能才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不过几分钟,心中也许就会满满地自责和愧疚,想着以后一定要调整好脾气,对孩子不能粗暴,明天得好好补偿他一下。这大概是全天下母亲都有过的纠结吧!

“人到中年,总会有一种坚持,有时候分不清到底是为了什么,可是一旦在别人的思想里发现了自己想说的话,真恨不得能马上跑到那个人的面前去拥抱他。”这本书,大抵也给了我这样的感觉。记住水木年华里某个人的笑脸,等待一朵花开,留下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一件小衣服,买下一些自己喜欢却可能永远都不会拿出来用的精美物件,在如水月光下感伤时光的流逝.....一点一滴,浸润着生活,丰盈了生命。

席慕蓉,她满身光华,遥不可及。我却在她的字里行间拥抱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