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朋友推荐,我在网上看了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惊讶地发现,竟然是如此一部简单的电影,它几乎放弃了所有可以夸耀的视听语言,放弃了所有能够煽情的段落细节,只是不急不缓,静静将生活还原于你的面前,恰如塔可夫斯基所说的“雕刻时光”,在展示了香港百姓自己的小故事的同时,也让观者感同身受。
影片以几个静态的昆虫照片为视觉意向的开端,以清晨虫鸣鸟叫为背景声音的开始,这么平淡无奇的事物,据说还做了消色的处理,更显得平淡。影像朴拙,节奏轻缓,做饭、吃饭、买报、聊天、上班下班、出行回家,一些生活的边角余料就拼起了整个故事。
静态画面便明白的告诉观众:静下心来,洗尽铅华,细细品味,方解其中韵味。短短一个半小时,有七场吃饭的戏。买菜,买油,买鸡蛋,买报纸,吃榴莲,吃冬菇,吃月饼,吃柚子,看母亲,看孙子,过生日,过中秋……就是这部电影。在说什么?影片的英文名字译作“The way we are”,没错,我们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故事很平常,平常的像是一部纪录片。甚至在开片好几十分钟了,都没有几句台词。阿贵的丈夫早去世了,她在楼下的超市做事,她的儿子初中毕业在过暑假;在阿贵的帮忙下,新搬来的阿婆也同在这家超市做事,阿婆平时舍不得买多一点的牛肉,炒菜也舍不得一点油,却舍得将自己保藏起来舍不得吃的冬菇给阿贵一家吃。阿婆的女儿死了,外孙和女婿及女婿的新妻子在一起生活,她想去看看外孙,却不能如愿,十分的孤单凄苦。
故事太平淡了,朴素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波澜不惊。一切都是淡然的。电影用对白和画面淡淡的讲述,我也逐渐了解到阿贵14岁便出来做工,供两个弟弟读书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而她却依然平静的快乐的在超市做女工;阿贵的儿子家安不爱说话,却有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贵姐的弟弟一直对姐姐一家显得不咸不淡,但在与侄子张家安一起下楼时说,如果你考不上大学,我送你去外国读大学。真实的亲人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吧,不需要任何客套,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几句话,却是不会掺假的关怀,那一点支持,那是实实在在的心意。
也许这是出于宽厚和善良,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导演企图用人性的美好来化解生活中的艰难和困境。影片的结局是这样一幅温暖的图景:贵姐、家安和阿婆坐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分享着中秋团圆和天伦之乐,影片的温情达到了高潮。现实生活中所有艰难和失落,都在这个温馨的场景中得到了补偿。这么一个光明的尾巴,在不过如此的人生中投注了一抹浪漫主义的斑斓亮色。这种超越现实的怜悯和温情,温暖得让人想哭。
《天水围的日与夜》以近似纪录片的手法拍摄的普通人的生活,这份不加修饰的真实被娓娓道来,给我久违的感动。它展现的不独是一份气度与情怀,还有无比的信念与勇气。只有阅尽世事,铅华尽去的人才能拍出“天水围”这样的电影,如此透彻而真实,温暖,这是一个60岁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感悟凝聚而成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我想,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里呢?似乎就是人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一般。也许这个电影就是在讲述,人生如此,浮生如此:如一杯温热的白水,不动声色、不急不缓,但轻轻晃一下,又总会泛起一丝涟漪。片刻,便恢复静常。就在这一个个场景中,充盈着一种安静的力量,充满人性、乐观、美好。静心驻足,就知晓那其中的静水流深,一切都是克制的,淡然的,但又如此余韵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