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织金洞”这个名字,在去贵州之前是很陌生的。之所以会把它作为我们贵州之行的第二站,完全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西江苗寨至黄果树的途中,而且通过百度百科的介绍,织金洞拥有的头衔也很是神气:“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 “中国十大奇洞”之首、“中国溶洞之王”。有这么几个响当当的桂冠,我们似乎没有了拒绝的理由。
一路上,下了高速上村道,下了村道上游道。追着云,赶着雾,在灵秀的山腰穿行,心想若这路没有尽头,在这如画的山水间醉了也罢。到达景区时,依旧是有些分不清南北的停车场,一个接着一个,大凡是开阔的平地,都被整齐地规划成了驻车之所。看着这样的架势,心中不免又有些担忧。以往日游洞的经验,但凡溶洞之类,其内道路必是狭长,游人如此之多,只怕是又要处处拥堵徐徐缓行了。
接下来,排队、买票、进洞,一路通畅,却是出乎所料。站在洞口便知缘由。其洞口遂天然形成,在发现之初,被藤蔓草木所掩,开发清理之后,如剧场大厅般宽敞大气,抬头能看到壁上参差的石笋嶙峋,如壁灯、如芒刺、如犬齿。低头沿着向下的阶梯行去,有汲水的洼池,有参天的石柱,大小高低错落有致,竟有些江南园林的意象。到达洞底时,已完成由盛夏到深秋的穿越,凉意沁人,添上秋衣行走其间,竟有些忘了今夕何夕。据资料里载“织金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如今只观其洞口便已见端倪,如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拥堵之忧是可以妥妥抛下了。
沿着石阶小径前行,潮湿却不泥泞。洞中灯光,含蓄柔美,借着石上的水痕,印出七彩霞光,石影瑰丽,千姿百态,恍若入了仙境。随着路标的指引,行至景物奇绝之处,听着广播里的介绍,放飞想象,让思绪在这大自然的美妙创意里奇思妙想: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涯的“寂静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深奥无穷的“广寒宫”、神秘莫测的“灵霄殿”、豪迈挺拔的“银雨树”、纤细玲珑的“卷曲石”、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接踵而来,饶是游览过黄龙洞、芦笛岩后,遇此番美景依旧感到目不睱接,心魄震撼,叹为观止。
踏着人工凿砌的石阶,从洞底攀沿而上。石阶旁的栏杆上用一个个的方块刻上了“百家姓”,为这原生态的溶洞凭添了几份人文的趣味。行至半途,我用手轻轻贴在栏杆边湿润的石笋上,想要去真实地感受另一种生命的鲜活,听说这里的石头是遇水而长的,每一百年能长高1厘米。
在亘古的时光里,这里的每一棵石芽、每一个石笋、每一根石柱都有着时间的印记,它们聆听着大自然的脉动恣意生长。长成了山,长成了林,孕育起暗河,汲成了潭,在50万年的浩瀚岁月里,终修成这浩荡恢宏的气象。如今行走在这神话般的奇幻世界,心中缓缓升腾起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只想静静虔诚地走过,不惊不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