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文苑
首页 » 员工天地 » 华中文苑
用心智耕耘在字里行间
发布时间:2016-07-11     作者:xqf       来源:      分享到:

一天,突然接到一电子版刊物责编的电话约稿,要我谈“文人说文”之话题。我似乎一下子发懵了,因为这个话题好像与我不是很搭界,我一来不是文人,二来也非骚客,而是行伍出身,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军营里摸爬滚打24载,玩的是飞机+枪炮,不是玩的文字+标点。故一听到“文人说文”,就头皮发麻,肌肉发紧,不知何去何从。
好在责编给了我勇气和一些提示,加之军人出身的我,实在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恭敬不如从命,才“赶鸭子上架”般的勉强应承下来。
往事不可追。回眸从军24载,是军营培育了我的写作爱好。在作战训练之余,一有闲暇,除了看书阅读,就是练笔“爬格子”。虽“爬格子”异常艰辛,难出成果,就连在军报上发一篇“豆腐块”也成为一种奢望。但还是那句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在文学之旅的苦苦求索中,逐渐由“火柴棍”到“火柴盒”,到“豆腐块”,再到“笔记本”,直至“2个P”、“3个P”,甚至“4个P、5个P”,也成“家常便饭”。1999年10月,经组织批准转业到地方工作,来到了湖南电力这片三湘热土,2002年又加入石门电厂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幸福和谐家园,始终默默坚守着文学爱好这个阵地,不抛弃,不放弃,不厌弃。一如既往,一以贯之,把笔触深入员工的心坎,把笔墨融入多彩的生活,把情感紧贴时代的脉搏,为广大员工鼓与呼,为火热生活歌与咏,为安全生产赞与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部队和地方期间,先后多次在《解放军报》、《空军报》、《空军政工研究》、《吉林日报》、《黑龙江日报》、《湖南日报》、《中国大唐》报、《中国大唐》杂志、《中国大唐网站》、《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杂志、《中国发电》杂志、《中国电力新闻网》、《北京音乐周报》、《湖南红网》、《湖南安全与防灾》杂志、《湖南电力行业信息》杂志、《常德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新闻、言论、文学作品共计2100余篇,获各类奖项60多种。其中,1993年撰写的《把军民合用机场建成精神文明的窗口》征文,获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征文一等奖;1998年撰写的《管理切忌“心太软”》征文,获空军政治部征文一等奖;2004年创作的歌词《中国大唐之歌》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优秀奖;2005年撰写的《针对违法犯罪案件的新特点、新动因,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征文,获湖南省政法委征文三等奖;2006年参加《湖南日报》原创歌词有奖征歌大赛,创作的歌词《南山好风光》获《湖南日报》歌词征集二等奖,并录制成MTV在全国音像市场发行;2008年,参加大唐湖南分公司“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大赛,创作的组诗《改革开放颂》获征文一等奖;2009年,参加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科学发展观大家谈”征文,撰写的《从副总理“泼凉水”看科学发展》获集团公司征文一等奖。2010年出版了个人诗歌专集《世事是诗》。
常言说得好:“术业有专攻”,行行有门道。文学创作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一步一脚印,一步一攀登,方能品尝成功果实之甘甜。结合本人从事文字工作40年的经历,略谈几点有关文学创作的肤浅认知和不成熟想法,如有误导,权当废话。
以饿汉的“饥渴感”,提升写作主体素养。文学创作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写作主体,加强主体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离开了主体,或者说由于主体素养与能力的局限、欠缺,客观外物就无法被准确、深刻地反映和认识,写作的构思、文章的制作也都会受到相应的制约。所以,加强主体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如果把写作能力比作“叶”,那么主体素养就是“根”了。
凡大学者、大作家,无不具有深厚而多方面的素养。对此,他们有许多精辟论述,著名作家张天翼指出:“我以为一个作家的修养,不但是要读书,不但是要获得他所需的各种知识,而且尤其要紧的是——他的人格修养。”高尚的品德修养,渊博的知识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一部鸿篇巨著《红楼梦》涉及到历史、文学、经济、音乐、医药、园林乃至烹饪等各个领域,如果曹雪芹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巨著的。
以蜜蜂的“追求感”,深入生活采蜜酿蜜。蜜蜂花间采蜜忙。文学爱好者要像一只勤于采蜜的金蜂,飞舞穿梭在花间丛中。巴金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学习写作,一定要深入到 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学会体验、感悟生活,到多彩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获得写作的源泉与灵感。
处处留心皆学问。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复杂多变的。学习写作,要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跟踪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捕捉生活的热点,对准工作的焦点,才能挖掘新鲜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同时,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特有的生活领地,培养一种“穿透”生活、“钻探”生活、“剖析”生活的本领,发现生活的真谛,审视生活的美感。正如老舍先生所指出的:“深入生活好比挖井,虽然直径不大,可是能穿透许多土壤。”写作者只有熟悉生活、跟踪生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奠定扎实的写作基础。
以农夫的“时令感”,勤劳耕耘字里行间。学富五车在阅读。阅读是继承前人精神遗产,增长学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阅读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是指广泛涉猎,不但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广为浏览各种各样的书籍,特别是要多读有关新兴科学的书刊资料,以扩大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精读是指精心的研读,它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创造性的阅读。培根在《论学问》中作过形象的比喻:“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泛读求量,精读求质,只有正确处理好泛览与精读的关系,才有益于加强作者的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锦绣文章出笔端。文学创作唯有勤写多练笔,华章总在汗水里。
恒心出华章。提高写作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叶圣陶先生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只有勤写多练,方可熟能生巧。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海明威,都是一代文学巨匠,他们在写出了为世人瞩目的文学巨著之后,仍然勤奋练笔,笔耕不辍,向着更高的文学顶峰攀登。
耐心出精品。“一口吃不成胖子”。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必须遵循写作的客观规律,即要循序渐进。期望写作速成,一年半载就成为大写作家,是一种幼稚而不现实的幻想。华罗庚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学习好比爬格子,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要想快些,一脚跨四五步,非摔下来不可。这段话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可先单项训练,后综合训练:先感性(如写人、记事、绘景),后理性(如议论、说理);先篇幅简短,后逐渐增长;先模仿,后有创造。一步一个阶梯,长期坚持,日益长进。
悟性出佳作。勤写,不仅要勤动手,勤练笔,而且还要勤于动脑,多思多想多悟。苏轼说:“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边写作,边思考,边琢磨,才能逐渐领悟到写作规律的真谛,将写作的方法、技巧化为己有,达到心领神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境界。
文学爱好者们,攀登求索之路是艰辛的,品尝成功之果是甘甜的,文学风景之美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