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文苑
首页 » 员工天地 » 华中文苑
清明韶山祭英烈
发布时间:2016-04-06     作者:xqf       来源:      分享到:

春风和煦,草木吐绿,又是一年清明节。
连自己都记不清去过韶山多少回了,但有一点却记得非常清楚,那就是每次去的时间都是在清明节前后。
韶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每次拜谒毛泽东广场铜像,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新改扩建的韶山毛泽东广场看到,给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的游客络绎不绝,广场上,来自韶山周边学校的上千名中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向铜像敬献花篮后,庄严举起右手全体宣誓:“学习先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每次肃立在韶山烈士陵园,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韶山烈士陵园建于1993年,主要纪念革命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1579名韶山英烈。在这些英烈中,有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还有一批老地下党员。英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韶山儿女。每年清明前后,自发到伟人故里韶山开展祭扫活动的,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数十万人,大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饱含对英烈敬仰与思念之情向毛主席六位亲人铜像敬献花篮,并深深三鞠躬。
每次驻足在毛泽东遗物馆,就是一次情操的陶冶。毛泽东遗物馆共分为“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反奢倡俭,清廉如水”、“博学多思,孜孜不倦”、“亲情如歌,友谊似海”和“雅情逸趣,坦荡襟怀”等5个部分,分别展示了毛主席当年日常生活多个方面的真实画面。
在陈列的毛泽东遗物中,有不少都反映出一代伟人俭朴、节约的生活习惯。其中有毛主席用过的一块有54个补丁的毛巾,事无巨细一一开列的日常开支表,令我肃然起敬。展出的物品中有这样一组日常用品让我驻足流连:牙刷4支、牙粉3瓶、牙膏、搪瓷缸2个,均为原物。据遗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毛主席当时刷牙一般使用牙粉,工作人员劝他改用国产牙膏,他说:全国人民都能用上牙膏后我就用。他的牙刷也要等到用秃后才同意更换。
毛主席穿的衣服许多都是补丁叠补丁,正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展物中有一套拼接的棉毛衫衣裤。原来,毛主席晚年身体发胖后,衣服小了,他就叫工作人员将衣、裤送去拼大接长继续穿。毛泽东会见外宾时,有时来不及换衬衣,就套上一种可拆换的活动领、袖。一件打满补丁的睡衣,曾伴随主席走过了近30个年头,缝缝补补足足打了73个补丁,主席都舍不得扔掉。
还从一份展出的礼品清单看到,1972年2月,巴基斯坦总统布托送了45公斤橘子,毛主席请身边工作人员上交给了组织。此外,还有毛泽东交粮票后的收据15张,表明毛泽东外出时的食宿都按规定结算,从不签单。
伟人的高风亮节,陶冶我们的心灵;领袖的崇高品质,升华我们的情操。
清明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时刻。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文化传统的民族,怀念先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美德。每逢清明,小到每个家庭,大到国家、社会,都会在这个时节里,通过扫墓、祭祖等形式,寄托哀思、激励后人。这种特定的纪念形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珍贵文化符号。在这种“抚今追昔”中,民族文化、风俗习俗得以传承后世,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得以强化和定格。
清明节也是重温历史的时刻。在缅怀先人之时,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崇高精神品格和价值理念重新得以升华。悠久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非、善恶、得失、成败,都在激浊扬清之中沉淀、归位。正是因为有了对历史的这份尊重、敬畏和审视,让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能够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得奋进力量,鞭策自己不断前行。
缅怀过去,韶山英烈的精神激励我们;展望未来,民族复兴的使命光荣神圣。让我们把对先烈的追思之情转化为今天“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不竭动力,振奋精神,迎接挑战,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